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1年  第1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高速磁浮列车对轨道的动力作用及其与轮轨高速铁路的比较
沈志云
摘要: 研究了现有文献关于高速列车动力学方面的论述, 就高速磁浮列车对轨道的动力作用及其与轮轨高速铁路的比较展开讨论。得到的主要结论是: 地面高速轨道交通应以300 km/h左右的轮轨高速铁路为主体; 在需要400~ 600 km/h超高速的特定条件下, 也可以采用磁浮高速列车, 作为一种补充。因此, 一方面要积极修建上海浦东机场高速磁浮试验线, 一方面要尽早启动京沪轮轨高速铁路的建设。更多>
2001, 1(1): 1-6.
摘要(347) HTML (97) PDF (259KB) (1028)
磁浮列车与轮轨高速列车对线桥动力作用的比较研究
翟婉明, 赵春发, 蔡成标
摘要: 以德国Transrapid高速磁浮列车和日本新干线高速列车为基础, 通过建立高速磁浮、轮轨列车与线桥动态相互作用模型, 计算了不同行车速度(100~ 500 km/h) 和不同桥跨(12~ 32 m) 情形下高速列车与桥梁结构的动力响应, 并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磁浮列车在高速特别是超高速运行条件下的乘坐舒适性明显优于轮轨高速列车; 磁浮与轮轨高速列车作用于轨道的每延米荷载大体相当; 高速磁浮列车对小跨度(22 m以下) 桥梁的动力作用小于轮轨高速列车, 而对中等跨度尤其是大跨度桥梁, 轮轨高速列车较高速磁浮列车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更多>
2001, 1(1): 7-12.
摘要(570) HTML (108) PDF (244KB) (390)
车辆—轨道耦合系统随机振动响应特性分析
陈果, 翟婉明, 左洪福
摘要: 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 通过建立车辆—轨道垂横耦合模型, 利用时域数值积分法进行了耦合系统的随机响应分析。在此基础上, 采用周期图法估计出车辆—轨道垂向和横向随机响应功率谱密度PSD, 并进行了谱分析。最终得到了车辆—轨道耦合系统随机振动的基本规律更多>
2001, 1(1): 13-16.
摘要(517) HTML (146) PDF (173KB) (274)
列车通过路桥过渡段时的动力作用研究
蔡成标, 翟婉明, 赵铁军, 田利民, 王志朋
摘要: 建立了列车与路桥过渡段动力特性分析模型, 确定了一套轨道过渡段动力特性的评价指标, 分析了由基础沉降差引起的钢轨初始变形以及行车方向、行车速度对轮轨系统动力性能的影响, 提出了确定路桥过渡段长度的方法更多>
2001, 1(1): 17-19.
摘要(428) HTML (91) PDF (159KB) (263)
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研究
许志鸿, 李淑明, 高英, 丰晓
摘要: 论述了沥青混合料疲劳研究的室内试验方法, 对沥青混合料小梁弯拉疲劳试验与劈裂疲劳试验做了对比, 说明在中国现有条件下, 室内疲劳试验采用劈裂试验方法的合理性。并提出几种高等级道路常用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方程及沥青混合料抗拉强度结构系数k, 供设计参考。更多>
2001, 1(1): 20-24.
摘要(310) HTML (206) PDF (196KB) (447)
层间约束引起的双层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的温度应力
谈至明, 姚祖康
摘要: 分析双层水泥混凝土路面板温度应力构成, 导出不同层间结合状况下由层间变形协调条件引起的层间约束应力的计算通式, 按常用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温度场, 分析板间约束应变的特征, 并给出其计算公式更多>
2001, 1(1): 25-28.
摘要(473) HTML (87) PDF (168KB) (190)
机场道面评价体系研究
凌建明, 郑悦锋, 金维明
摘要: 以ICAO的有关技术文件和中国相关技术规范为依据, 依托上海虹桥国际机场, 从道面调查评价的目的、内容、依据和方法, 道面评价管理的一般流程, 道面性状评价、适应性分析及剩余寿命预估的理论和模型, 道面损坏成因分析和修复对策, 以及道面评价制度等方面, 总结建立了机场道面评价体系, 为中国机场道面管理系统的开发应用提供了技术基础更多>
2001, 1(1): 29-33.
摘要(390) HTML (175) PDF (204KB) (269)
甘陕运输通道与西部(大西北)大开发
吉西平, 陈荫三, 周伟
摘要: 从大西北经济的发展状况出发, 阐述了甘陕通道与大西北经济发展的关系, 论证了甘陕通道的功能、影响范围及作用, 探讨了甘陕通道的战略布局和建设思路, 分析了其发展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更多>
2001, 1(1): 34-38.
摘要(325) HTML (108) PDF (185KB) (168)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路网规划的相关问题
李福志, 胡思继
摘要: 结合国内外若干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路网规划实例, 综合介绍了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路网规划的意义、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规划理念、路网结构特性、路网合理规模、客流集散点的标定、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规划用地控制等方面的探索性思路, 并提出了若干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更多>
2001, 1(1): 39-42.
摘要(302) HTML (102) PDF (167KB) (315)
西北铁路网建设的区域环境特点及发展思路综述
李少恒, 杨永平, 侯明辉, 徐学卫
摘要: 通过对西北铁路发展的区域环境特点以及发展的内外动力的分析, 综述了西北区域内和与西南、东部建立大通道的两种不同思路更多>
2001, 1(1): 43-44.
摘要(249) HTML (73) PDF (109KB) (178)
内河运输发展之研究
方芳
摘要: 通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运输需求弹性系数、投入产出比、劳动生产率及发展的可持续性等项指标的计算与分析, 论述了内河运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并从运输周转量、货运结构、经济布局对内河运输的影响等角度, 进一步论述了国民经济对内河运输的需求, 从而为正确认识内河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及制定内河运输政策发展战略提供有益的依据更多>
2001, 1(1): 45-48.
摘要(258) HTML (122) PDF (154KB) (168)
中国第三方物流的市场潜力及其开发策略
周启蕾, 秦同瞬
摘要: 简要分析了中国传统物流业所处的困境及其原因, 指出提高服务质量、挖掘市场潜力才是摆脱困境的最根本途径; 根据调查所得数据, 对潜在需求的规模、没有走向市场的原因、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目标市场以及市场需求的服务内容等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并据此提出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发市场的基本策略更多>
2001, 1(1): 49-52.
摘要(285) HTML (134) PDF (152KB) (243)
高速铁路噪声影响分析及基于GIS的预测与规划
杨永平, 魏庆朝
摘要: 在分析高速铁路噪声源分布特点的基础上, 建立了高速铁路对居民区影响的数学模型, 根据数学模型并在GIS平台Arc View上对其影响作了预测, 为铁路线路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铁路勘测设计自动化环境影响因子的界定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更多>
2001, 1(1): 53-54.
摘要(214) HTML (145) PDF (103KB) (267)
多智能体在交通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俞峥, 李建勇
摘要: 城市交通的重要性、系统复杂性以及传统交通控制策略与方法固有的局限性使得城市交通控制面临机理变革与更新的挑战。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 将多智能体(Multi- Agent) 这一新的概念应用于交通控制系统, 讨论了其应用的可行性和前景。更多>
2001, 1(1): 55-57.
摘要(462) HTML (143) PDF (127KB) (458)
分形滤波及其在铁路信号中的应用
马雪洁, 魏学业
摘要: 电气化铁路的发展使列车接收到的铁路信号质量有所下降, 为了在强干扰的环境中可靠地解调出有用的铁路信号, 必须采用有效的滤波技术来抑制这些干扰。基于分形维数概念, 提出了一种新的模糊控制滤波方法, 该滤波方法可以根据信号的特征动态地调整模糊控制参数的取值, 对铁路移频信号仿真结果表明, 滤波效果良好, 对于复杂信号的滤波应用前景广阔更多>
2001, 1(1): 58-60.
摘要(242) HTML (101) PDF (107KB) (214)
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分析方法
步兵
摘要: 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CBTC) 极有可能成为未来铁路的发展方向, 只是目前人们对它的可靠性还抱有疑虑。给出了一种利用马尔可夫模型分析CBTC可靠性的方法。利用系统各类组件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相互独立的特点, 将系统模型划分为子模型分别考虑, 并对各子模型进行简化以解决状态空间激增的问题。分析人员因素的影响及涉安单元的故障覆盖率, 给出不同子模型的链状状态转移图。根据子模型间的独立性, 将各子模型的事故率相加获得系统的事故率更多>
2001, 1(1): 61-64.
摘要(229) HTML (88) PDF (139KB) (144)
关于智能运输系统的关键理论——综合路段行程时间预测的研究
杨兆升
摘要: 行程时间预测是智能运输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 建立了许多算法, 有历史趋势方法、非参数回归模型、时间序列方法、神经网络、卡尔曼滤波、交通模拟和动态交通分配模型等。然而, 在变化的交通状况和任意时段的条件下, 这些方法和模型都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预测结果。在总结这些已有的预测方法和模型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综合模型更多>
2001, 1(1): 65-67.
摘要(293) HTML (104) PDF (162KB) (350)
车队离散模型研究
王殿海, 汪志涛
摘要: 用“多点摄像法”对长春市的2个路段交通流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数据处理, 给出了车队离散过程中的多点流量图式以及多段的车速分布。用实际观测数据所得的流量图式与TRRL的流量图式进行对比, 分析异同。还对车辆行驶速度及行驶时间分布进行了拟合, 分析了各离散模型的适用范围。最后对车队离散进行计算机仿真, 得出了满意的结论更多>
2001, 1(1): 68-71.
摘要(391) HTML (159) PDF (154KB) (319)
城市主干道交通信号群系统控制的参数优化设计模式及其模拟系统开发
魏朗, 陈荫三, 饭田恭敬
摘要: 在引入交叉口信号状态位差概念基础上, 提出交通信号系统控制的比例信号相位差设计方案, 并在HCM信号延迟计算式的基础上整理出规范化的信号周期及有效绿信号比优化设计模型, 从而构成一套完整的城市主干道交通信号群系统控制参数优化设计模式。采用VC++程序设计语言编制了具有较好可视性的模拟系统软件, 并用此系统软件进行了模拟实验, 验证了控制参数优化设计模式的正确性更多>
2001, 1(1): 72-76.
摘要(237) HTML (100) PDF (155KB) (172)
高速公路交通事件自动检测系统与算法设计
姜桂艳, 温慧敏, 杨兆升
摘要: 据估计发达国家高速公路中60 %~ 70 %的延误是由交通事件引起的, 而交通事件的早期检测与及早分流可以使由其引起的延误大幅度降低。自2 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交通事件自动检测(AID) 系统的目标一直是协助交通管理部门处理交通事件。尽管已开发并投入使用了多个AID系统, 但是居高不下的误警率(FAR) 和令人失望的检测效果, 让一些交通管理者不得不放弃它的使用。为了提高AID系统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提出了一种具有三级报警制度的高速公路交通事件自动检测系统框架, 并以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为依托, 设计了基于单个检测设施的AID算法。模拟计算表明, 基于单个路段交通流参数标定的模型可以应用于其它路段交通事件的检测。在检测率(DR)、误警率(FAR) 和平均检测时间(MTTD) 方面都优于目标方法, 而且由于每个检测器站只需安装一个检测器, 也降低了高速公路事件管理系统的建设成本。更多>
2001, 1(1): 77-81.
摘要(255) HTML (120) PDF (206KB) (251)
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方法
徐立群, 吴聪, 杨兆升
摘要: 目前计算城市交通网络信号控制交叉口通行能力的方法很多, 适用范围各有不同。混合交通流是中国城市交通的特点。计算混合交通条件下城市信号控制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一直是众多交通领域专家学者研究的课题。以一个典型十字型信号交叉口为例, 分别用目前中国常用的三种计算通行能力方法(冲突点法、停车线法、美国法) 计算该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并将结果与实测通行能力进行比较。比较结果显示冲突点法算得的结果与实测结果最接近, 而停车线法和美国法算得的结果都偏大。因此, 冲突点法是一种较适用于中国交通条件及混合交通流特性的通行能力计算方法更多>
2001, 1(1): 82-85.
摘要(359) HTML (106) PDF (162KB) (1235)
关于中国道路交通安全政策框架的探讨
付锐, 刘浩学, 曹利亚, 胡大伟, 贾守镇, 郭应时
摘要: 分析了当前中国所面临的道路交通安全的严峻形势和安全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提出应建立道路交通安全保障体系, 构建安全政策框架, 在国家宏观管理的层面上统筹考虑和解决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以达到减少事故, 提高中国道路交通安全水平的目的更多>
2001, 1(1): 86-89.
摘要(292) HTML (86) PDF (138KB) (402)
公路交通事故多发位置鉴别新方法
方守恩, 郭忠印, 杨轸
摘要: 在对国内外事故多发位置鉴别方法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适合于中国道路交通特点的分级鉴别的步骤和用于微观评价的事故多发位置鉴别新方法——累计频率曲线法更多>
2001, 1(1): 90-94.
摘要(515) HTML (120) PDF (202KB) (902)
海运安全评价方法
文华, 方芳, 萧汉梁
摘要: 开发有效的海运安全评价方法, 对深入研究海运安全措施、提高海运安全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国内外海运安全评价研究现状, 总结目前正在应用及研究的海运安全评价方法,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海运安全评价方法研究的发展方向。更多>
2001, 1(1): 95-98.
摘要(338) HTML (131) PDF (154KB) (151)
磁悬浮列车横风稳定性的数值分析
李人宪, 翟婉明
摘要: 利用二维定常不可压缩Navier- Stokes方程、k-ε两方程紊流模型, 采用有限体积法分析计算了不同车轨结构的磁浮列车横风稳定性, 并与轮轨型列车的横风稳定性作了比较。数值分析结果表明, 在横向风的作用下, 轮轨型列车的横向稳定性优于磁浮列车, 而吸力型磁浮列车的横向稳定性又优于U型线路斥力型磁浮列车。更多>
2001, 1(1): 99-101.
摘要(307) HTML (115) PDF (170KB) (245)
高速机车减阻及外型流线化的结构实现
刘建新
摘要: 讨论了高速机车的减阻措施, 研究了高速机车头部结构设计思路和需关注的几个问题, 介绍了中国高速动力车轻型化车体驾驶室钢结构特点更多>
2001, 1(1): 102-104.
摘要(241) HTML (75) PDF (128KB) (145)
提速货车转向架试验研究
张卫华, 曾京, 王勇
摘要: 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提速货车在滚动振动试验台所进行的动力学性能试验情况, 特别是通过滚动振动试验台试验所进行的参数和结构优化过程, 分析了这些货车转向架设计中的得失。对货车转向架性能进行了必要的理论研究, 分析了主要参数对转向架动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 并提出了转向架设计和定型的意见更多>
2001, 1(1): 105-109.
摘要(349) HTML (167) PDF (190KB) (292)
客运列车耐冲击吸能车体设计方法
田红旗
摘要: 为了减轻客运列车碰撞事故造成的损失, 实现被动安全保护, 对组成列车的动车、客车车体结构提出了新的设计方法, 重新分配车体各部分刚度, 设计出具有合适吸能结构的耐冲击车体, 车体结构均按前、中、后三种纵向刚度设置, 前后两部分为可以产生塑性变形的弱刚度吸能结构, 中间部分为仅产生弹性变形的强刚度弹变结构。当列车在正常运行时, 车体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需要满足有关规范规定的强度、刚度要求; 在较高速下发生碰撞事故时, 吸能结构能够沿所需方向产生塑性大变形吸收足够冲击动能, 保证机器间和乘客区不发生破坏, 并延缓碰撞作用时间, 降低碰撞瞬间最大减速度, 使撞击减速度在人体承受范围内。更多>
2001, 1(1): 110-114.
摘要(325) HTML (118) PDF (197KB) (168)
磨损微粒显微形态学特征量化描述体系
吴振锋, 左洪福, 杨忠
摘要: 对当前限制铁谱分析及故障诊断技术发展和推广的磨粒分析与特征量化描述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在引入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基础上, 通过改进通用图像特征描述参数和提出新参数等方法, 一共研究了超过1 0 0个磨粒参数, 通过对现有参数的分析筛选, 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磨粒特征描述体系更多>
2001, 1(1): 115-119.
摘要(287) HTML (117) PDF (255KB) (149)
存在磨损故障的往复发动机的动力响应
常宗瑜, 左洪福
摘要: 建立了含间隙往复机械的动力学模型, 并用数值方法对方程进行了求解。从数值结果可以看到连杆与曲柄之间的间隙和活塞与气缸间隙对动力性能的影响情况, 为进一步研究磨损造成的间隙在振动响应上的表现和提取磨损的故障特征奠定了基础更多>
2001, 1(1): 120-122.
摘要(268) HTML (89) PDF (115KB) (179)
全回转拖轮的视情维修
熊军
摘要: 阐述了船舶维修制度的变革以及港作拖轮进行油料监测的过程和取得的效果, 论述了对船舶机械实行视情维修的可行性以及油料分析在视情维修中的作用。更多>
2001, 1(1): 123-126.
摘要(280) HTML (97) PDF (139KB) (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