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cessing math: 40%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层间约束引起的双层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的温度应力

谈至明 姚祖康

谈至明, 姚祖康. 层间约束引起的双层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的温度应力[J].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01, 1(1): 25-28.
引用本文: 谈至明, 姚祖康. 层间约束引起的双层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的温度应力[J].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01, 1(1): 25-28.
TAN Zhi-ming, YAO Zu-kang. Thermal Stress in Two-layer Concrete Slab due to Restraint of Interface[J]. Journa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2001, 1(1): 25-28.
Citation: TAN Zhi-ming, YAO Zu-kang. Thermal Stress in Two-layer Concrete Slab due to Restraint of Interface[J]. Journa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2001, 1(1): 25-28.

层间约束引起的双层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的温度应力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谈至明(1960-), 男, 上海市人, 同济大学教授, 博士, 从事路面工程研究

  • 中图分类号: U416.01

Thermal Stress in Two-layer Concrete Slab due to Restraint of Interface

Article Text (Baidu Translation)
  • 摘要: 分析双层水泥混凝土路面板温度应力构成, 导出不同层间结合状况下由层间变形协调条件引起的层间约束应力的计算通式, 按常用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温度场, 分析板间约束应变的特征, 并给出其计算公式

     

  • 复合式混凝土路面和混凝土路面加铺层在国外已有数十年的应用历史, 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应用, 1994年颁布的行业标准“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1]已将这两种结构类型纳入。复合式混凝土路面通常为两层不同强度或不同类型的混凝土复合而成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 混凝土路面加铺层是指为提高原有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承载能力和(或) 改善表面功能而在其上加铺的水泥混凝土面层, 从结构的力学特征来看, 它们均可视为弹性地基上双层板。

    双层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理论、方法和参数的研究较普通单层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研究薄弱很多, 尚存在一些有待完善和改进之处, 尤其是在双层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的温度应力方面。由于上下层混凝土强度或类型的不同, 以及层间接触状况的影响, 双层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的温度应力计算较为复杂, 迄今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在现行的设计规范[1]中, 复合式混凝土路面的温度应力尚未计入; 混凝土路面加铺层的温度应力的计算过于粗略, 误差较大。

    双层水泥混凝土路面板(以下简称双层板) 温度应力的分析基于如下5个基本假设:

    (1) 双层板的弯曲是小挠度的, 即板截面竖向拉压和水平剪切变形可以忽略, 且四边自由;

    (2) 双层板层间竖向连续, 无夹层, 也无脱空和嵌入现象;

    (3) 双层板均为等截面且材料各向同性;

    (4) 板的翘曲变形可视为x, y方向翘曲变形的叠合;

    (5) 下层板板底与地基竖向连续, 水平向光滑接触无摩阻力。

    双层板的温度应力是受到板本身, 上下板变形协调以及地基对温度变形的约束引起的, 它可分解为3个部分: 由于温度沿板厚方向非线性分布引起的内应力σa; 上下层板变形协调约束引起板间约束应力σb和地基约束引起的温度翘曲应力σc。双层板的温度沿板厚方向非线性分布引起的温度内应力σa和地基约束引起的温度翘曲应力σc在概念和解法上与单层板的相同, 在此不再一一列出。以下讨论双层板间变形约束协调引起的温度层间约束应力和应变。

    沿路面深度呈非线性分布的路面结构温度场tp (τ, z) (图 1(a)), 上下层板的温度状况可用上下层板各自的平均温度ti和温度梯度, tgi (i=1, 表示上层板, i=2表示下层板, 下同) 描述(图 1(b))。ti, tgi的计算式为

    图  1  温度场

    t1=1/h1h10tp(τ,z)dzt2=1/h2h20tp(τ,h1+z)dz}(1)tg1=6t1/h1-12/h31h10tp(τ,z)zdztg2=6t2/h2-12/h32h20tp(τ,h1+z)zdz}(2)

    式中: h1为板厚度; τ为时刻(h)。

    由上述温度状况引起的上下层板截面的温度应变平均值和斜率(应变梯度) 相应为εiεgi (图 2(a)), 其中, 温度应变梯度可等效地表示为受到一虚拟弯矩Mi作用的情况(图 2(b))。还可视为截面平均应变为εi, 且有虚拟轴向力Ni作用的情况(图 2(c))。εiεgiMiNi的表达式为

    图  2  温度应变及梯度

    εi=αitiεgi=αitgi (3)

    Mi=αitgiDiNi= (εi-εi) Eihi (4)

    式中: αi为板混凝土热膨胀系数; ti为以上层板混凝土硬化时板截面平均温度t0i为起点的板平均温度增量, 即ti=ti-t0i; Di=Eih 3i /12为板的弯曲刚度; Ei为混凝土弹性模量, 若处于板中部平面应变状况, 则Ei应改为Ei*, Ei*=Ei/ (1-μi), μi为泊松比。

    根据本文的基本假设, 可以推定上下层板中性面的挠曲方程相同, 上下层板具有相同的弯曲曲率, 即上下层的应变梯度相同, 这一应变梯度可称为双层板的综合温度应变梯度, 记作εg

    在双层板层间水平方向光滑无摩阻状态下, 上下层板弯曲中性面位于各自的中面。双层板的总弯曲刚度为上下层板刚度之和, 即Dg=D1+D2。上下板截面上作用的虚拟弯矩M1M2引起双层板综合温度应变梯度εg为(图 3(a))

    图  3  双层板综合温度应变梯度

    εg= (α1tg1D1+α2tg2D2) / (D1+D2) (5)

    当层间为结合状态, 上下层板在层间无相对水平位移, 即ε1=ε2=ε0。双层板平均应变ε0和轴向力Ni表达式

    ε0=e(α1t1/E2h2+α2t2/E1h1)(6)Ν1=-Ν2=e(α1t1-α2t2)(7)

    式中: e= (1/E1h1+1/E2h2)-1, 其物理意义为双层板截面相对抗拉刚度。

    在层间结合状态下, 上下层板截面具有同一弯曲中性面, 它与上下层板中面的距离hshx

    hs=eh0/2E1h1;hx=eh0/2E2h2(8)

    式中: h0=h1+h2为双层板总厚度。

    这时双层板截面受到的总弯矩Mg和截面弯曲总刚度Dg分别为

    Μg=Μ1+Μ2+Ν1h0/2(9)Dg=D1+D2+D3

    双层板的综合温度应变梯度εg则为(图 3(b))

    εg= (α1tg1D1+α2tg2D2+2D3 (α1t1-α2t2) /h0) / (D1+D2+D3) (11)

    在层间接触条件从光滑向结合过渡中, 上下层板的中性面从光滑状态的各自中面向结合状况的同一中性面等比例过渡, 其比例系数ku可称为层间结合系数。当ku=0, 层间为光滑状态, ku=1为结合状态, 0 < ku < 1称为半结合状态。在此作类似的推广, ε1ε2从光滑状况的ε1ε2向结合状况的ε0过渡的增量Δε1和Δε2仍然与ku成正比, 即

    Δε1=ε1-ε1=-eku/E1h1(α1t1-α2t2)Δε2=ε2-ε2=eku/E2h2(a1t1-α2t2)}(12)

    上下层板截面的轴向力Ni, 双层板截面的总弯矩Mg以及总刚度Dg分别为

    Ν1=-Ν2=e(α1t1-α2t2)ku(13)Μg=Μ1+Μ2+Ν1h0/2Dg=D1+D2+D3ku(14)

    由此可得到半结合式双层板的综合温度应变梯度εg为(图 3(c))

    εg= (α1tg1D1+α2tg2D2+2D3 (α1t1-α2t2) ku/h0) /

    (D1+D2+D3ku) (15)

    式(12) 和式(15) 分别为不同层间接触状况的上下层板平均温度应变和双层板综合温度应变梯度的统一式, ku=0为光滑状况, ku=1为结合状况, ku在0~1之间则为半结合状况。由此可方便地推出由层间变形协调条件引起的双层板温度约束应力σb的计算式如下

    σb={E1[Δε1+α1tg1(z-h1/2)-εg(z-h1/2-hsku)]z[0,h)E2[Δε2+α2tg2(z-h1-h2/2)-εg(z-h1-h2/2+hxku)]z(h1,h1+h2](16)

    在无隔温度夹层或层间脱空的条件下, 双层板温度场与普通单层混凝土路面的温度场基本相同。按现行规范采用的路表温度拟合规律, 在无云晴天双层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温度场tp (τ, z) 可表示为[2]

    tp(τ,z)=tm+thl/2e-βzsin(ωτ+βz)(17)

    式中: tm为路表日平均温度(℃); thl为路表温度的日较差(℃); ω=π/12 (rad/h); β= (ω/2λ)0.5, λ为上层板混凝土的导热系数, 若下层板的导热系数λ′与λ差异较大, 则在应用式(17) 时, 下层板的厚度当量为(λ′/λ) h2

    将式(17) 的双层板温度场tp (τ, z) 代入式(1) 和式(2), 并假设上下层板的导热系数相同, 得到上下层板的平均温度t1, t2和温度梯度tg1, tg2

    式中: ftfgξtξgβh的函数(图 4), 下标1表示βh1, 下标2表示βh2

    图  4  βh函数

    由于上层板的蔽盖, 下层板的平均温度t2的日较差增量和温度梯度tg2的最大值为相同板厚的上层板的e-βh1倍, 出现最大值的相位角与相同板厚的上层板的相位角滞后βh1 (rad)。ftfg均随着βh的增大而减小, 其中fg的减小速率稍大于ft的; 而ξtξg则随着βh的增大而增大, 无论βh为何值, ξt/π > 0.5, 也就是说板平均温度的最大值出现时刻总是迟于路表温度最大值出现时刻; 在βh较小时, ξg/π < 0.5, βh较大时, ξg/π > 0.5, 其分界点在βh=1.95左右, 这说明, 板的温度梯度tg的最大值在βh较小时, 先于路表温度最大值出现, 而βh较大时, 则滞后于路表温度最大值出现时刻。

    将式(18) 代入式(12), 整理得到上下层板中性面的应变增量Δε1和Δε2

    Δε1=-eku/{E1h1[ (α1tm1-α2tm2) +th1/2Atcos (ωτ-ζt) ]}

    Δε2=eku/{E2h2[ (α1tm1-α2tm2) +th1/2Atcos (ωτ-ζt) ]} (19)

    At=α1ft1cos (ζt-ξt1) -α2ft2e-βh1cos (ζt-ξt2-βh1)

    ζt=arctg[α1ft1sinξt1-α2ft2e-βh1sin(ξt2+βh1)α1ft1cosξt1-α2ft2e-βh1cos(ξt2+βh1)]tmi=tm-t0i

    将式(18) 代入式(15), 整理得到双层板温度应变梯度εg的表达式如下

    εg=2 (α1tm1-α2tm2) D3ku/h0Dg+th1/[2βAgcos (ωτ-ζg) ] (20)

    Ag=[ag1cos (ζg-ξt1) +ag2cos (ζg-ξt2-βh1) +ag3cos (ζg-ξg1) +ag4cos (ζg-ξg2-βh1) ]/Dg

    ζg=arctg[ag1sinξt1+ag2sin (ξt1+βh1) +ag3sinξg1+

    ag4sin (ξg2+βh1) ]/[ag1cosξt1+ag2cos (ξt1+βh1) +

    ag3cosξg1+ag4cos (ξg2+βh1) ]

    ag1=2α1ft1D3ku/βh0, ag2=-2α2ft2e-βh1D3ku/βh0,

    ag3=α1fg1D1, ag4=α2e-βh1fg2D2

    从式(19) 和式(20) 中可以看到, 双层板层间约束条件引起双层板综合温度应变梯度εg和上下层板原中面约束应变增量Δε1和Δε2由二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由上下层板热膨胀系数差异(α1tm1-α2tm2) 引起的; 第二部分是由温度的日较差th1产生的。第一部分温度应变一般是不考虑的, 原因有2个: ①相同的水泥和骨料的情况下, 不同强度和不同类型的混凝土热膨胀系数差异一般不大; ②欲想正确地估计混凝土初始温度t0i极为困难, 另外, 必须弄清温度变化的路径, 混凝土在缓慢应变下的力学性质, 如蠕变和松驰等。

    若不计α1α2的差异或α1=α2, 则双层板的温度应变梯度εg和上下层板中性面的应变增量Δε1和Δε2可改为双层板的综合温度梯度tg, 以及上下层中性面的等效温度增量t1t2, 它们日变化均为一余弦波, 即在式(19) 和式(20) 中剔除α1α2即可。

    (1) 双层板的温度应力由温度沿板厚非线性引起的内应力, 上下层板变形约束引起的板间约束应力和地基约束引起的温度翘曲应力三部分组成。

    (2) 采用层间结合系数ku表征双层板间接触状况时, 双层板综合温度梯度εg和上下层板原中面的温度约束应变增量ε1ε2的计算式可统一为式(15) 和(12)。

    (3) 上下层板的平均温度梯度和板中面平均温度的计算方法同单层板, 下层板的平均温度梯度和板面平均温度的最大值为相同板厚的层板的最大值的e-βh1倍, 最大值的相位角滞后βh1 rad。

    (4) 在路表温度采用正弦函数拟合时, 上下层板的平均温度、温度梯度、上下层板的综合温度应变梯度、原中面的温度应变增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均为一个简谐函数。

  • 图  1  温度场

    图  2  温度应变及梯度

    图  3  双层板综合温度应变梯度

    图  4  βh函数

  • [1] 杨广庆, 刘树山, 刘田明. 高速铁路路基设计与施工[M].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9.
    [2] ZHAI Wan-ming. Two simple fast integration methods for large-scale dynamic problems in engineering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1996, 39(24): 4 199-4 214. doi: 10.1002/(SICI)1097-0207(19961230)39:24<4199::AID-NME39>3.0.CO;2-Y
    [3] 石田诚, 三浦重, 河野昭子. 桥台背部填土沉降引起的轨道变形及车辆运行特性[A]. 轨道结构刚度合理值及其合理匹配的研究资料集[C], 1999.
  • 加载中
图(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14
  • HTML全文浏览量:  104
  • PDF下载量:  19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0-10-18
  • 刊出日期:  2001-03-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