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货车尾部护栏缓撞性能的研究

付锐 陈荫三

付锐, 陈荫三. 货车尾部护栏缓撞性能的研究[J].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01, 1(2): 41-43.
引用本文: 付锐, 陈荫三. 货车尾部护栏缓撞性能的研究[J].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01, 1(2): 41-43.
FU Rui, CHEN Yin-san. Study of Truck Rear Bumper Crashworthiness[J]. Journa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2001, 1(2): 41-43.
Citation: FU Rui, CHEN Yin-san. Study of Truck Rear Bumper Crashworthiness[J]. Journa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2001, 1(2): 41-43.

货车尾部护栏缓撞性能的研究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付锐(1965-), 女, 辽宁本溪人, 长安大学副教授, 博士, 从事汽车安全研究

  • 中图分类号: U469.2;U492.84

Study of Truck Rear Bumper Crashworthiness

  • 摘要: 货车尾部护栏缓撞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与其发生追尾碰撞的其它车辆损坏和乘员伤亡的严重程度。用三维动态非线性有限元方法模拟计算了护栏横梁的碰撞过程, 并进行了试验研究,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善槽形截面横梁的缓撞性能, 在其碰撞表面加装了筒系吸能装置。计算和试验结果表明, 该装置能够明显降低与之碰撞的台车的减速度

     

  • 图  1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形式构成

    图  2  轿车与货车追尾问题的简化

    图  3  横梁有限元模型

    图  4  7.15 m/s速度碰撞后横梁的变形

    图  5  横梁第①标记点的速度曲线

    图  6  筒系吸能装置

    图  7  有吸能筒系横梁的变形

    图  8  台车的减速度曲线

    表  1  道路交通事故类型构成[1]

    事故类型 正面碰撞 侧面碰撞 追尾碰撞 相向刮擦 同向刮擦 碾压 翻车 坠车 撞固定物 失火 其他
    事故次数 82653 109552 66154 13603 15854 6369 14191 2769 13118 242 21633
    占总数比率 23.88% 31.65% 19.11% 3.93% 4.58% 1.84% 4.10% 0.80% 3.79% 0.07% 6.25%
    下载: 导出CSV

    表  2  材料参数

    剪切模量/MPa 屈服应力/MPa 硬化模量/MPa 体积模量/MPa 比重/kg·m-3
    79400 235 1040 156000 7800
    下载: 导出CSV

    表  3  计算与试验结果对比

    参量 计算结果 试验结果 计算结果 试验结果
    碰撞速度/m·s-1 5.58 5.58 7.15 7.15
    最大位移/mm 100.5 91.7 119.0 120.8
    到达零速度时间/ms 33 35 33 33
    减速度脉宽/ms 38 46* 37 39*
    平均减速度/m·s-2 163 153* 221 236*
    碰撞刚度/kN·m-1 317.9 327.0 364.0 382.0
    注: 表中有“*”的试验数据为电测量结果, 其余为高速摄影测量结果, 试验所得减速度为峰值减速度。
    下载: 导出CSV

    表  4  有无筒系吸能装置的效果对比

    横梁结构 碰撞速度/m·s-1 最大变形/mm 峰值减速度/m·s-2 减速度脉宽/ms
    无吸能装置 5.58 92 153 46
    有吸能装置 5.56 —— 81 72
    下载: 导出CSV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交通管理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资料汇编[Z].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交通管理局, 1999.
    [2] TOMASSONI J E, BELL G K. An approach to developing underride guard requirements for improved occupant protection[J]. SAE 801422, 198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JLT202011015.htm
    [3]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标准化研究所. 美国联邦机动车标准(571部分)[S], 1989.208.
    [4] 自動車技術會、規格會議制定. JASO B 105-83. 自动车规格, トヲツケ及ぴトレ-ヲ用后部突入防止装置[S], 198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标准. (GB 11567-94)汽车和挂车侧面及后下部防护装置要求[S], 1994.
    [6] 余同希. 利用金属塑性变形原理的能量吸收装置, 塑性力学进展[M].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 1988, 387-409.
    [7] REID S R, AUSTIN C D, SMITH R. Tubular rings as impact energy absorbers[J]. Structural Impact and Crashworthiness, 1984, 2: 555-563.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JKY202108007.htm
  • 加载中
图(8) / 表(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19
  • HTML全文浏览量:  194
  • PDF下载量:  21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0-10-18
  • 刊出日期:  2001-06-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